分类:教育前沿观察   阅读:

  既不能成为义工队,但也不能成为名利场。家委会在参与学校事务时,到底该如何把握参与度?“有时候,家委会提出一些需求,我们真的达不到,但他们非要去做,互相不接受。该听谁的?”北京101中学校长熊永昌前几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谈到,目前家委会最大的问题是,缺乏规则和条约,比如跟学校沟通的边界在哪里。

  “相关部门,应有相应的制度层面的规定,至少出台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意见。”

  可制度虽缺乏,但在李沣妈妈看来,孩子的日常活动都是很琐碎的事儿。“哪个制度能鸡毛蒜皮到这种程度?”她向记者举例说,比如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收到元旦礼物,经费仅有不到100元,有时需自掏腰包搭上些钱。在实体店里面,很难买到便宜又好的东西,她和其他成员只能想方设法地在网上去淘,然后在家长微信群里商量“晚会时本子怎么发,橡皮要怎么分配合理”……

  家委会本是建在学校与老师、孩子之间的一座桥梁,但如果运营不利反而会成为一堵墙。 虽说很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成立已久,但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,多数家委会、有点“虚”,“层次浅”,“桥梁”和“监督”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。

  而直到现在,家委会风波虽至如此,但仍有人“乐”此不疲,暗中观察。

  最近,张丽萍收到一条远房亲戚的短信,咨询她自己是否也值得竞选。她思前想后,最后还是删掉了那条长达几百字的“利弊分析”微信文字,只是简单地回复了句:只要为了孩子好,你自己决定。

  (应采访者要求,张丽萍、李强、马慧羚、李沣均为化名)




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仅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


上一篇: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90%的人将失业?教育将走向何方?

下一篇:读写障碍的孩子是如何被美国优秀高中录取的?


  相关推荐